2024年10月17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,重温张吴礼让典故,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。习近平说,“来这里看一看,很有感触。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,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相互礼让、以和为贵,解决好民生问题,化解好社会矛盾,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”。总书记对“六尺巷”的高度评价,作为安徽人感到无比自豪。
六尺巷全长约180米,宽2米,巷道两端立石牌坊,牌坊上刻着“礼让”二字,巷南为张家宰相府,巷北为吴氏豪宅。清朝康熙年间,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,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,双方告到县衙。张家看吴家财大气粗,怕县衙有所偏向,于是就派家人连夜驰书京都,企图借用相府炙手可热的权势压到吴家。殊不知一贯廉洁从政的张英并未滥用职权,阅罢,立即批诗寄回。张英诗曰:“万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张家人看到诗,又惭愧又感动,旋即让地三尺,并请吴家谅解争执时言语过激之处。吴姓家人见张家这样的高姿态,打心底感动万分,不仅放弃欲占隙地的想法,且在自家的墙壁内也让出三尺,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。
“六尺巷”是桐城家喻户晓的历史佳话,相传300多年,是宣扬宽容与谦让精神的典故,美名千古,至今感动和激励着国人。这首诗的意思是,千里迢迢修书一封,只是因为一堵墙而起争执,真是何苦呢?让人家3尺不就太平无事了吗!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存在,可是当年显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了呢?你为五斗米,为三寸之地,喋喋不休跟人家斗气,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?眼睛一闭,不都灰飞烟灭,枯冢一堆了吗?当时,张英身为礼部尚书,贵为宰相,权势遮天,可揽九天之月,可是他廉洁清明,不以权势压人,豁达谦和,礼让三尺。
从《六尺巷》本意看,传达的是一种“退让”胸怀,都是邻里邻居的乡亲,抬头不见低头见,退一步海阔天空,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利益冲突时,通过退让与理解,就可以化解矛盾,达到“双赢”或者“多赢”的局面。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儿童之间、成人之间、邻里之间、家庭之间的交往,也适用社会之间、组织之间、国家之间的交往。“退让”不是懦弱,“退让”恰恰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,古人的历史智慧,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。
今天,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,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在安徽桐城,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——争一争行不通,让一让六尺巷,成为了当地处理村民事务、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,已经取得了奇效。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礼让”与“和谐”之精神的生动体现,更是信仰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。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,我们需要从《六尺巷》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坚持信仰、传承文明。
放眼世界,今日的俄乌战争、中东战乱,如果他们的老祖宗能够留有《六尺巷》的精神,也许就能够避免更多的冲突!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,“礼之用、和为贵”,历史上的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,今天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等,都是践行这一精神的体现。在今天,它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时政问题的处理思路和一些启示。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的今天,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日益增多。我们需要借鉴《六尺巷》的精神,通过对话、协商和合作来化解分歧、增进互信,共同营建一个和谐、繁荣的世界。